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 讀後感想
跟著薩提爾模式與陳茂雄老師練習自我覺察
2021 Jul 10 探索自我
這本書是一位林姓好朋友送的。
在2009年前因朋友的緣分接觸到薩提爾課程,那時候是在呂旭立基金會上課,上課模式不像一般教室排排坐上課型態,而是在平滑的木質地板上,每個人課前自己拿好折疊和式椅,隨意排成圓形來上課,那時候薩提爾的冰山模型給我很深刻的印象,也因為那時開始對於自我覺察(尤其是情緒),開始了第一步的認識。
小時候因為覺得自己太敏感,情緒太多,從小就刻意把感受這件事切割掉,那時候覺得理性一點好,過多情緒只是帶來受傷感,久而久之我在工作上習慣用超理智的行為模式在面對跟處理事情,人生的起伏帶來了一些情緒的反撲,30幾歲後對臨時來的情緒感不太能接受,接觸了薩提爾,讓我開始願意正視自己的感受,當然小時候不去面對,長大才要面對,處理起來倍覺辛苦。
過了40歲後漸漸可以更掌握自己的感受狀態,平和許多,前陣子跟好朋友聊到薩提爾,她嚇了一跳,原來我有接觸過,她立馬寄了一本書送我,這本書是陳茂雄老師所著的「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」,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好,所以把一些心得整理一下,提供大家參考,有興趣的夥伴可以去網路購買這本書,它提供了一個好方法讓你深入了解自己之外,也提供了具體可操作、有用且由內而外的改變以發揮影響力的方法,接下來,透過我這位導讀員來協助大家認識這本書。
這本書分為三大部分
-
重新認識自己
-
情緒的轉化與改變
-
觀點、渴望與期待的轉化與改變
我剛剛看完第一部分的”重新認識自己”,這部分可以了解常見不一致的四種行為模式、以及如何用冰山模型盤點我們的狀態。
書中陳茂雄老師提到很多工作與生活中的案例,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(這麼說感覺有點恐怖XD),但真的都每天發生在我們周遭,其中一個案例老師提到他想說服太太,但太太通常更生氣,他自己覺察到之後調整了行為,改善了這個循環模式。我看到這案例就想起前幾天因為每天的政論節目負能量很重,媽媽又每天看,我就跟她說看這不好都是些拿錢上通告的而且這些發言負能量很強,她就有點不開心,我的目的不是要讓她不開心,而是遠離負能量心情會比較健康,我想我也是需要更多自我覺察來調整一個更好的對話模式。
書中提到一個陳經理的工作者,常”過度”檢討自己,”過度”這個詞讓我想起了前陣子上的馬雅課程,其中每個圖騰都有其能量,但過度跟太少都不是能量的最佳狀態,管理好自己的能量很重要,而能量有一大塊來源是源自情緒,薩提爾提出一致性的理論,主要是自己、他人、情境的三角平衡,平衡且有益於我們長期人生目標的就稱為一致性,而不平衡或有害人生長期目標者稱為不一致的行為模式,而常見不一致的行為模式通常有四種,我將其整理為表格提供大家參考(表格中有些我自己消化後的用語,完整版請看書籍說明)。
既然提到行為模式,我們為何會一直重複一些關係中的爭執或工作上的場景呢?一直重複的才叫模式,故陳茂雄老師分享了薩提爾的冰山理論,並將主軸放在說明其中的情緒、觀點、渴望、期待四個面向。
透過冰山理論及陳茂雄老師提供的表格跟案例說明,更能快速的了解如何的進行自我覺察,我們慣性模式包含以下。
情緒模式:對人事物的心理感覺。
觀點模式:對人事物的看法、理解、詮釋。
渴望模式:動機。
期待模式: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。
而覺察自己或他人,可透過下列兩個步驟及冰山工具去了解:
一、今天若我想探索自己跟他人觀點,首先我們要先去思考,這個人因甚麼想法、假設、信念會做出這個行為?
二、探索行為後的渴望與期待
(1)這個人出於甚麼動機(渴望),才會做出這個行為?
(2)這個人對於該渴望是否得到滿足的定義是甚麼?
老師書中有許多經典案例,而我看書時腦中也想著跟媽媽的不愉快案例,所以就以我自己的案例說明,很多步驟的定義、辨識眉角、精彩案例就要買書才看的到囉,我透過步驟跟冰山工具來試試練習一下跟媽媽不愉快案例。
案例:
我的行為-因為我碎唸媽媽少看政論節目,都是很多假的、立場面資訊,只會帶來負能量。
我的情緒-煩躁、不耐煩
我的觀點-
(1)想法-每天看政論節目媽媽的情緒容易負面。
(2)假設-政論節目都是媒體性質,充滿抱怨、批判跟不真實,媽媽會被影
響。
(3)信念-正能量才能帶來健康身心。
我的渴望-愛人,希望媽媽有健康身心、被尊重,希望媽媽看重我的意見。
我的期待-媽媽聽我的,不看或少看政論節目,正能量多了,對她身心都好。
我的行為模式-指責。
透過剛剛的冰山工具及盤點,更能覺察自己為何會做出這個碎唸行動(雖然心裡知道碎唸無用,可能媽媽還會不爽),還是不自覺的看到她在看政論節目就有慣性的習慣行為反應,覺察自己之後,如何轉化呢?有更好的方式嗎?
書中的第二部分就是情緒轉化與改變,但總是要先練習處理自己,看完第二部分再與大家分享囉~
第二部分分享連結: